1.李淑潔/李德誠(「突破滙動青年」同工)
主題 :從缺口到重整——靈命塑造與生命同行
內容 :青少年的缺口多出自成長背景,重要關係失連, 以至堵塞生命, 無法與別人結連, 活出信仰。青少年事工需重新思考,建基在什麼核心關注上, 從而校正事工方向及策略。本工作坊透過經驗分享, 闡釋生命重整的重要性, 如何透過師友關係、同行的過程, 建立對天父的信心, 模塑靈性與生命。青少年工作者的生命素質至為關鍵, 如何栽培以至能承載新一代, 亦是討論內容。
4.葉松茂博士
主題 :「青少年事工質與量持續増長: 十間堂會的經驗總結」
內容 :葉博士花了十年時間研究了近三百間華人教會的青少年事工,發現其中十多間在過去十年(或更長日子中)青少年事工不論屬靈質素及人數均有持續的增長。葉博士將會在工作坊內分享及總結這些經驗。
2.蔡元雲(「突破滙動青年」會長)
主題 : 生命、召命、使命──「青少年事工培訓師」碩士課程
內容 : 神學院與資深及專業的青少年工作者合作,共建一群有召命的青少年牧者及工作者的屬靈生命、聖經根基; 進深明白青少年生命成長、文化土壤更新、及神的使命 ── 栽培青少年成為基督門徒、承擔神的使命。 ( Radical Disciples for the Mission of God )
對象 : 教會牧者、青少年工作者、神學教育工作者、有心志裝備自己的青少年導師。
3.蔡暉明博士及梁裕宏先生
主題:進入現場、踐行信仰的僕人領袖培訓模式
內容 :對社會和世界急速的變遷,當代青年信徒在經歷成長掙扎和尋索人生路向的同時,亦在探求自己的角色,渴望能活出一個以心靈( Spirit )和誠實( Truth )作出發的信念人生。 昔日教會多以團契活動、社會服務、短宣交流等培育青年人,然而隨著社會變得複雜和多元化,公義、道德、自由等基本人性議題,以至於法制、經濟等社會發展議題,都衝擊著青年人的未來和價值信念。 本工作坊將分享如何藉與青年人探討和回應切身的社會議題,為他們提供另類的牧養,引導他們作出信仰反省、踐行信念、回應社會,在眾說紛紜的世代中重整生命,找出人生的召命和方向。
6.蔡蔭強牧師
主題 :校內堂會的青少年事工( 校園的青少年牧關事工 )
內容:「很多人以為在學校內的福音工作很容易,殊不知其實有很大難處。本工作坊是研討學校內的福音工作的開展,而校內的教會又如何作校園牧關的工作,並發展其青少年事工,使青少年事工生生不息。」
5.董智敏博士
主題 :牧養教友子弟的藝術
內容 :教友子弟的信仰歷程往往跟半途出家的基督徒差天共地。他們自出良胎,教會便投放大量資源和愛心來帶領成長,只可惜步入中學或踏入職場後,往往消聲匿跡,叫人可惜! 此工作坊既探究教友子弟的成長心聲,同時提供可行的實踐方案以作參考。這些方法並不是「離地」的理論,而是從埋身肉搏的前線經驗,配合適切的青少牧養技巧而整合的結果。
對象︰關心及擔心教會第二代信徒成長的導師、父母及牧者
7.錢鋒先生
主題 :低頭族與青少年網絡沉迷
內容 :廿十一世紀講求迅速的效率及資訊更新,人們的工作、學習和生活越來越依賴電腦。而互聯網更是一個集媒體和資料庫於一身的超級工具。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隨著網路技術不斷的發展網路成癮也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。 面對網絡成癮,最痛心的人莫過於家長。 而從臨床角度來看,大部分孩子在染上網癮前已與父母存在一定的敵對狀態,某種程度上家長已經失去了對孩子的管理權,並且無法與孩子有效溝通。 所以家長必須積極參與到治療當中,如瞭解和學會使用網絡。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引導孩子和幫助他們。
本工作坊主要探討: 網絡沉溺理論與發展 如何評估網絡沉溺程度青少年網絡沉溺的介入方式
對象: 教會牧者、青少年工作者、家長
8.李國良牧師、袁彼得校長
主題 :「堂會、學校和機構合作:青少年與家庭的全人牧養 」
內容 : 過去十年在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中,透過學校、教會、突破機構的合作開展青少年與家庭的全人牧養,除堂校合作的學生事工外,更著重青少年的家長培育及支援,透過親子營、家長講座、親子工作坊接觸全校家長,以家長小組及媽媽茶聚的小組形式與家長同行,並以家庭福音主日及家長主日學作為橋樑引介進入教會接受牧養,多年來祝福學生與及他們的家庭。
對象 : 教會牧者、青少年工作者、老師及家長。
